• 股票加杠杆什么意思 上岸大学老师也低收入,年轻博士心态崩了

    发布日期:2024-11-05 00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25

    股票加杠杆什么意思 上岸大学老师也低收入,年轻博士心态崩了

    导语:近年来,随着博士生数量的不断攀升,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愈发激烈。与此同时,大学教师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,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在这一背景下,一些年轻博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,甚至选择离开学术圈。今天一读EDU(ID:yidu_edu)与您分享这篇深度报道,带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股票加杠杆什么意思,了解当前中国高校教师面临的困境以及年轻博士们的抉择。

    作者:鹿鸣 ,编辑 :赤耳 ,出品: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

    前段时间,在太原某高校,“博士满五年未升副教授,转岗后勤保卫”的政策,引起过一片哗然。

    不是说博士就不能从事后勤保卫岗,但至少这跟人们对博士的美好想象,差距甚远。

    长期以来,中国父母公认的好职业中,大学教师占据一席——从事科研、受人尊敬、时间自由,看上去很美。但如今,“北清博士考城管”“博士去小学任教”等新闻,时常出现。

    离开学术圈的年轻博士正在增加。这期间发生了什么?

    01

    博士越来越多,大学装不下了

    第一个情况是,我们的大学,似乎装不了那么多的博士毕业生了。

    博士生连年扩招。

    截至2023年,全国在校博士生人数达到61.25万人。2023年,中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15.33万人,超过2000年至2003年招生人数总和。

    同比2022年,增加1.43万人,增幅约10.29%。同期,硕士生扩招至114.84万人,增长4.1%。博士数量涨得比硕士还快。

    从人口占比上看,这一数量还没有让学历“烂大街”。

    截至2022年,中国累计获得博士学位者有110.1万人,博士学位人口比例仅为0.078%。即平均每一万位国人中,有不足八位博士,这低于发达国家0.5%—1%的水平。

    问题在高校这一侧。

    并不是他们不想招。地方普通院校,仅有本硕学历的教师占比不少。教师学历结构优化,依然是重要任务。

    但矛盾点是,早期入校的教师或行政人员,多享有事业编制,这导致地方高校总是机构臃肿——有太多的人员要养,新来的坑位自然就少。

    根据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》数据,从2014年到2022年,34岁及以下高校教师的占比从37.8%降至29.5%。与大家预期不同,院校吸纳年轻人才的能力并无上升。

    而未来情况也不乐观。随着新生人口显著下滑,专业实力平平的普本院校,也许会紧随妇产科、幼儿园、中小学的步伐:学生没那么多了,招新的老师就无从谈起。

    未雨绸缪。长期以来,大学教师尤其是“青椒”(青年教师)的薪资并不突出。

    华东师大学者近年对全国3772位大学教师开展调查。根据中位数数据,高校教师税前工资为1万元左右,实得工资平均8100元每月,算上一定的公积金与绩效,年总工资在15万一年。

    其中,东部高校45岁以上教师工资较高,而西部“青椒”每月实得,则多在五六千元。

    在西部省会城市高校任教的彭飞,深有感触。

    “比如春节后第一个月,是数额最少的一次。周围有些老教师只有四五千一个月,我是人才引进,相对高一点,但还是感觉不够。”

    对比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中报,今年上半年,桥水大举卖出黄金ETF,已退出其持有的三只黄金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。

    彭飞补充道:“并且年终绩效也减半了。以往有三四万,今年只有两万。单位提倡节衣缩食。”

    算上开不完的会议、无偿干的杂活,作为副教授的彭飞,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写论文了。但作为人才引进条件,高校对他的发文数量要求只增不减:三年发五篇CSSCI期刊论文(录用率通常低于10%),否则没有更多绩效。他感到郁闷。

    作为近年招新博士的主流方式,人才引进尽管宣称有房补、科研经费等各项待遇,但每所院校,都会设置较多的论文数量与科研基金作为交换条件。

    有人说,高校教师月入八千也不低了,何不食肉糜。

    但问题是,相同的才学和努力程度,这份差事的性价比较低。

    根据麦可思2016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,本科毕业五年后,无论院校层次,从事互联网、计算机、经营管理等行业,平均月收入也可达到1万5以上。当然,名校硕士毕业,起薪更高。

    单从收入上看,还超过了大学教师。那么,何必当初花4—6年的时间,天天泡在实验室,读完一个博士呢?

    不少“青椒”觉得,读博,变成了一种报应。

    02

    摆在博士面前的大山

    高校教师低收入的情形不限于西部,甚至在沿海发达地区也存在。

    浙江是一个典型。

    与大家的印象不同,浙江省属高校的教师待遇整体很低——博士从教后,月收入五六千很常见,也不乏每月收入三四千元的案例。

    浙江一高校青年教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工作条(来源麦可思研究)

    还有一位浙江省属高校的教师,分享了自己的收入组成:“学校每个月给四千,学院给一千,这样算下来一年有六万。其次,年终奖高的时候有4—5万,这样一年工资纯到手大概在11万。”

    因此,常见的情况是,手握博士学位的浙江高校老师,每月工资时常不如校园里的保洁阿姨和安保大哥,更比不上浙江中小学的老师们。

   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曾披露的数据,2020年,全省高中在编教师人均工资收入超过19万元。由于整体更高的公积金、房补与年终绩效,杭州等地的小学老师,年收入也常在20万以上。

    浙江只是缩影,问题由来已久。海外学者于2012年发布的全球高校教师薪酬调查结果表明,28个调研国家中,中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位列倒数第三。

    而那些传说中补贴七八十万,乃至百万级的高级别人才引进呢?的确存在,但前提是你获得了“优青”“杰青”等国家级人才项目。而为了抢到这样的“帽子”,需要海外读博、海外博后乃至海外从教数年,才有个别幸运儿得到头衔,光荣回国。

    但也不代表高枕无忧,极高的科研要求、不稳定的雇佣形式......眼前的大山还有很多。例如,年轻博士厌恶的“非升即走”政策。

    很多时候,事业编制与高收入难以兼容。求职时,高校会给你两个选项。想要收入高,就是临时合同,身份可能是特聘教授/研究员,三五年后,成果表现不佳,或者“内部留用竞争激烈”,需要被辞退。

    因此,部分理工科学校时常出现的现象是:“博导”只是临时岗,顶着“特聘研究员”的身份工作。学生还没毕业呢,导师没达到留用条件,先走一步。

    广东某高校曾被报道出类似的条款。据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报道,2015年起,该高校以“特聘研究员”“师资博士后”等岗位名义,六年引进博士人才8000余人。但作为短期合同,学校极少提供留用机会,这导致辛辛苦苦为该校制造论文的博士们,两三年后依然会面临解雇、继续求职的局面。

    有临时岗位已经算佼佼者了。博士求职路上,还有多个挑战,比如出身要求——本科来自“双非”、三本,北清博士也拒之门外。以及,年龄要求,逐步从35岁年龄限制,卡到32岁、30岁。

    甚至有高校在2022年提出了28岁以下的博士年龄要求。要知道,博士毕业年限逐渐拉长,五年毕业已是平均数。如果按部就班在国内读完本硕博——很遗憾,年龄超标,许多高校已经不要你了。

    抱怨没用。总有人能满足28岁博士毕业的要求,也总有人能做到比其他人更“卷”。

    也许折腾数年,条件都满足了。钱拿到了,编制也拿到了,但曾经意气风发的博士们,也三四十岁好远了。跟前面的问题相似,同样的付出,如果企业任职,职级也很高了。如果去当公务员,亦有一官半职。

    而大学教师,曾被大家羡慕的“寒暑假”“弹性工作时间”,也在各种杂活与DDL(截止日期)的追赶中,沦为空话。

    一份早期调研显示,大学教师在教学期的平均工作时间超10小时。

    哪怕在寒暑假,日均也耗时6.6小时在工作上——写课题材料、做教学课件、改论文、开会,“没有论文课题的博士,就像没有子嗣的妃子”,学期里来不及做的事情,通通只能在假期完成。

    深夜十点后的加班,更是家常便饭。这么比起来,跟其他工作形式,其实差别不大。

    03

    越来越多的新博士,离开学术圈‍

    受不了的年轻博士们,干脆对学术圈敬而远之。

    基于2017年与2021年两次全国调查数据,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者发现,我国博士毕业生进入学术部门的比例下降。

    尤其是理科和工科博士,本身占据博士生毕业总数六成,他们进入院校的比例,分别从2017年的59.2%和56.2%,降至2021年的46.8%与46.4%。社科博士与医学博士,进入院校的比例也在下滑。

    择业考虑因素方面,“继续做研究和发表的机会”的首选比例,在短短四年间,大幅缩减。

    这一方面印证,高校的人才吸纳能力下滑。另一方面暗示,大家主观意愿真不想去了。

    相对应的,博士去企业、政府单位就业的流向,四年间增长。

    这也符合发达国家博士的就业趋势。即,让博士培养更具有应用价值,去往业界发光发热。“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”,人们都想找一个条件优渥的地方。

    因此,新的就业趋势,是对博士学历袪魅。来自精英阶层的家庭,似乎早早看穿了这一点。

    有学者发现,若父辈的学历更低,博士子女从事科研工作的意愿更高。而如果父辈已经获得博士学位、已经处于社会优势阶层,子女继续读博从事科研的情况就更少。也许他们,已经了解到了“科研民工”的真相。

    当然,“民工”只是学者们的自嘲。嘲讽的是自己的投入、热忱与收益的不平衡。

    曾几何时,当人们提出想要挑战一个博士学位时,缘由之一,总是希望获得科学成果、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点点小问题,那是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。只不过,这种力量,在置身外界的种种困局中,藏于心底,绵软无力。

    转载自公众号“谷雨实验室-腾讯新闻”。腾讯新闻内容出品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    声明: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,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,请随时指正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后台留言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!

    好消息

   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,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,注册登录 "教育研究与院校治理工作台",免费下载近 300份教育报告、专家ppt(需使用电脑)

    https://ai.squarestrategics.com/assistant-cn/prophet-library?_page=knowledge&source=1004A ‍‍‍‍‍‍

    如果您愿意分享或反馈试用体验,请添加一读君微信(edu_yidu),您将有机会获取价值298元高级会员账号。

    更多阅读

    ·相关阅读‍‍

    在扭曲的学术生态下,不应对青年教师过度考核

   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困境:评价制度是“帮手”还是“枷锁”?

    南京高校教师自杀:“非升即走”的围城,该如何解困?

    青年教师,困在预聘里的“高校临时工”

    谁“内卷”,谁“躺平”?请看高校青年教师“压力地图”

    35岁危机之前,大学青年教师们要爬多少阶梯?

    ·教育报告、学术论坛精选PPT、访谈原文等资料等分享

    合集|近百份教育前沿报告(附下载)

    全球报告!一文读懂AI人才培养与教育政策新走向(附下载)|一读·有料

    最新!人工智能影响力报告来了!(附下载)|一读·有料

    一文读懂斯坦福《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》(可下载)|一读·有料

    一文读懂四种不同类型的审核评估自评报告(附下载合集)|新一轮审核评估

    中美元首会晤,或将扭转报告中的这一数据(内附门户开放报告中英版) | 一读·有料

    (内附报告完整版)深度解析这个国际组织发布的“四大教育报告”|一读·有料

    高校曝光!第二类第2种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应该这么写!

    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(110页附链接)|桂林理工大学

    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(144页可下载)|兰州理工大学

   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 | 数字化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问题(内附完整ppt)

    李政涛:直面ChatGPT股票加杠杆什么意思,教师如何绝处逢生?(内附报告完整PPT)

    教师报告高校博士彭飞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